早在2021年《觉醒年代》热播时,我便总盼着书的出版,影像与声乐的结合自然撼人心魄,但纸张文字,带来的或然性想象,叙述上的主观感受,却能在另一种层面上,构架出更加恢宏壮阔的留白历史。
年代,觉醒。这是龙平平老师对于百年前那个时代的定性,然而我们翻开书来,第一章《国难家愁》四个字便揭示了沉重灰暗的现实,我们对这个年代并不陌生,历史上它是风雨飘摇的,是冲突激烈的,也是绝望与希望并存的。龙平平老师以小见大,以1915年北京的怪天气切入讨袁护国大潮,展现整个北京乃至中国的紧迫危亡——行色匆匆的百姓,色厉难近的军官,不止的争吵......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引出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回国共寻救国之路,更由此时间点开始铺垫整个建党史。我们看到,龙平平老师没有囿于领导人物、重大战役的传统思路,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特殊时空进行拓展,对时间的设计和回溯,恰到好处,也更能带领我们跟随他的叙述,进入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火宅炎炎,众生难安。这便是我在书中看到的,当时的中国之貌。而面对哀鸿遍野的底层社会,有志青年、有识之士如雨后新笋破土而出,有如陈延年、陈乔年、赵世炎、邓中夏等等这般的青年,亦有如鲁迅、李大钊、陈独秀、蔡元培、辜鸿铭这样的壮士,他们用生命燃烧理想,救亡图存,令人钦佩。或许是作者对陈延年着墨较多的缘故,同大多数人一样,我对这位烈士印象极为深刻。"浓眉,粗脸,阔口,两眼闪闪有光干净,身穿黑色粗绒苏联式工人服装,头戴列宁式便帽。"这便是大家眼中的陈延年同志——纯粹而坚定的共产党人,我们的同志。1927年陈延年于上海被捕,宁死不跪,被国民党乱刀砍死。而书中对于陈延年赴死的艺术处理,与电视剧的画面相契合时,是读之落泪。同样,书中"殉道者"三字,正是对陈延年的高度概括。
其次便是辜鸿铭先生。一位"旷世怪杰",龙平平老师客观地塑造了辜鸿铭先生的形象,我们得以以上帝视角瞥见他的"不合时宜",但我们也必须承认,他同样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人士。他坚持自己的信仰,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,并尽自己的努力寻找救国之路。他翻译,发表论述。而最为人熟知的,便是他的“温良论”。书中便是通过一篇演讲来引出这个论述——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,也非产自本能,而是源于同情心——来源于同情的力量。辜鸿铭先生骄傲地认为,温良是中国人的本性,是极为美好的品质。我认为这个词提的是实在精彩。
而翻看整本书,以《国难家愁》起笔,以《殉道者》过渡,以《大道之行》结章,上下两册,述尽建党历史,绘尽英雄烈士。我忘不了。
同志们,同志们,是在书中反复出现的称呼,也是一个个清晰挺拔的模样,惊才风逸,壮志烟高。我忘不了。他们在校园里满怀壮志诵读《新青年》,在红楼上撑起一把躲雨的伞,也曾在昏黄的油灯下彻夜不眠,他们是学生,是先生,是作家,是农民......他们便是中国的众生相,是为了大道可行的殉道者。
合上书,回忆这段波澜壮阔的建党史,我深知,我们民族正是有这样为理想义无反顾的殉道者,前进的光芒才能使天地昭明,后来者,新时代的"士",也正应如此,才能在时代与个体同频共振的奏鸣中,走向似锦前程,续写人世百相,辉煌历史。
文/谭欢
23级文学七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