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文大家论坛第136讲开讲—当下中国社会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探讨
时间:2017-06-12 12:00:00 访问量:
6月7日晚7时,中山大学刘祖云教授受邀来我院文科楼B4-1室作“当下中国社会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探讨”的主题性讲座。此次讲座由我院党委书记廖加林主持,副院长陆自荣、副院长毛小平、教授张晚林、思政系主任凌应生等老师及部分学生参加。
会上,刘祖云围绕核心理念的培养,阶层结构的型塑和治理模式的创新三方面进行讲述。在核心理念的培养方面,他分家庭、学校、社会教育三部分展开论述。“家庭教育是人生第一所学校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!”首先,他强调了家庭教育性的重要性,并认为炎黄子孙,在康乐富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,正是家庭教育,言传身教的结果。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,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。”他否定了当今中小学教育片面甚至偏驳的历史教育,他认为历史本该丰富多彩,教育应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,从具体到抽象,从眼前到长久,循序渐进。对于社会教育,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宽泛的概念,个人、社会传媒、社会建设应做到大众化、通俗化、多样化。其次,在阶层结构的形塑方面,他从橄榄型,中等收入型的社会结构为切入点,从两级思维和系统思维,分别讲述贫富分化及阶层结构形塑。“扶贫,政府是主角,但政府不是唯一的主角。”他指出解决扶持谁,谁扶持?精准扶贫,精确帮扶是关键。在治理模式的创新方面,他结合自己去曾国藩故里见到感慨道:“中国如今物欲横流,但回与坚守”提出当今社会的治理基础从人治向法治转变,是法治与德治,人理和法理型社会,治理主体从一元向多元转变。
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,刘祖云针对学生提出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,人民有权实际无权,法学专业学生同思政专业的学生的差别等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解答。他以香港的社会服务联合协会为例,表明内地解决贫困的制定标准无法统一,生存型、发展型向享受型社会过渡还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,他最后表示:“经济的发展,并不能解决人为、思想的问题,人文情怀,人文底蕴、人文关怀,社会学家的想象力是时代不可或缺的东西!”